生不逢时是人生修行的一部分

Youtube视频的回应:

哥们儿 作为70后 我理解你 我也是爸爸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 我小时候的那个时代看高仓健,少林寺,霍元甲的电影电视,主流的价值观是男人应该是硬汉,女人应该是小女人。长大后等我找老婆的时候,时代变了,现在的主流是阴盛阳衰,女强男弱。我们在7-80年代形成的价值观 择偶观 和教育观在新世纪是少数,不是主流。人生不易,我来人间一趟,感觉生不逢时,生错了时代,这种阴差阳错是人生的一部分。我觉得人生是修行,在一个时代中做少数人的一份子是修行的一部分。

我的教育理念(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

育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其中包括很多方面,包括三观德育,心理素质,生活能力和事业能力的培养等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主要谈一下我在心理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教育观念。

培养目标:让孩子认识未来真实的世界,培养他独立自主的生活和事业能力以及世界观,我希望他能够在二十岁左右能够心智独立,成熟,坚强,有自知之明,对未来的世界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知,当然最好他能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未来人生道路的心理素质。

不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不希望孩子成年以后仍然内心脆弱和有依赖性。

因此和现在很多育儿文章所提倡的不一样,我的育儿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喜欢我,当然也不是让孩子怕我,事实上我不在乎孩子现在喜欢我还是怕我,因为我的目标是在十到二十年后培养起他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我相信人的观念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会怕我不喜欢我,但是等他长大了,他回想起来,会感激我,因为他发现我给他呈现的是未来真实的世界,我给他提前为未来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打了预防针,做了准备,他会为此理解我的用心。

我的教育既不是给孩子演一部喜剧片,也不是悲剧片或者恐怖片,而是给孩子演一部纪录片。我相信让孩子早点认识真实的世界比晚认识对他们更有好处。很多人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在年纪长大以后遇到了以前没有预料过的生活变故,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孩子年轻的时候适当的经历一些挑战和坎坷,这有助于让他的内心坚强,安然地度过未来人生的风雨。

教育方法:我的方法是奖罚分明的条件反射式的教育。

其中奖赏的部分包括给孩子口头的夸奖,爱吃的食物,喜欢的玩具。我很注重给这些奖赏的时机,我会选择在孩子完成了父母给他的某件任务之后给予的,比如两岁的孩子在能够自己穿裤子或者脱裤子之后。

惩罚的部分接近“棍棒教育”,并不是真的用“棍棒”去教育孩子,而要究“棍棒”之下的惩罚与规则。

在孩子的教育中,爱与耐心教育不可少,对于孩子要以夸奖、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顺应自然去成长,勇敢去做,勇敢走出爸妈的怀抱,而“棍棒教育”则像是一条警戒线,是控制孩子不要做出出格的事,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高压线”。

一旦孩子做错了什么事,碰到这条“警戒线”,“棍棒教育”不是让你拎着棍子去“教育”孩子,而是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机制,比如抄写课文,打手心,罚坐,没收心爱的东西。

华人在西方社会遭遇社交障碍的原因和对策

本文深入探讨华裔在融入美国社会遇到的社交障碍,列举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出具有中国传统智慧的解决方案。

这篇育儿文章 万万没想到,我的学霸儿子,在美国竟被要求去上社交补习课列出了一系列中国孩子乃至中国人在海外遇到的文化差异的症状,并给出了完全美式的诊断和解决方法。这是来美国不久的华人移民碰到这类问题通常采取的对策。

文章作者认为中国人在海外社交困难的根源是中国家长用了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建议用美国学校奉行的社交方法,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殊不知即使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也不能很好的融入美国白人社会,华人第二代第三代进入美国精英社会的比例微乎其微。这个统计数字生动了反映了华人及后代在美国的尴尬状况:华人在美国常青藤名校的比例超过20%(2019年三月,纽约重点高中的亚裔学生比例超过60%,见YouTube视频 Are elite NYC schools racist or are Asian kids just working harder),但是成为财富500强公司的CEO的比例却低于1%,

为什么会这样?建议你看看2018年8月的网络文章《印度人为什么比华人在美国发展得更好?》,造成华人移民在西方社会社交困难的原因其实复杂和多方面的,包括:

  • 语言文字差异导致的大脑差异,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文字是思维的载体,文字类型不同会导致思维的方式产生差异,因此表意与表音两种文字塑造出的思维能力各有千秋,表意文字的使用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包括数学能力明显强于表音文字使用者,而表音文字使用者因为对音节的敏感因此在口头语言交流的能力明显强过表意文字使用者。
  • 弥漫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暗流:东方人在西方人社会中遭受的歧视和被排斥,很多时候仅仅就是因为我们长了一张黄种人的脸(事实是:印度人比华人在美国职场上的优势有很大的成分来自于在美国人看来,印度人比华人长得更像西方人)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歧视在西方社会表现为对亚裔男性的鄙视 (见网络文章 “对不起,你喜欢亚洲人吗?不喜欢,谢谢”) 和对亚裔女性的欢迎 (见网络文章 “退休了没钱没关系,去亚洲买个老婆伺候我”)
  • 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
  • 还包括我国近百年来抛弃传统所带来的自我迷失以及文化自卑,guess what 中国也有人与人和谐相处交流的圣经,叫做《弟子规》。

看得出来,文章作者既不了解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的社交规范和原则,也不了解即使在丢弃了传统文化的当代,我国文化相对西方文化的比较优势:

  • 虽然财富和物质相对匮乏,但是我国人民的抗压能力远超过美国人民,数据表明美国的自杀比率是中国的两倍左右
  • 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准也远超过美国,数据表明,美国大学的女生被性侵的比例超过20%,而这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是不可想象的。

文章作者因为初到美国时间不久,对西方社会了解尚浅,导致不了解以上深层原因的存在会导致社交障碍,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优势缺乏认识了解,而用西方的教育方法和话语体系去解释和解决他儿子遇到的困难。文章作者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初到美国不久的华人移民“病急乱求医”常用的,而在美国时间久的华人移民就会了解这种方法的弊端。事实上, 解决她儿子社交障碍的方法不止一种,完全照搬美式社交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本文想表达的是除了她所推崇的全盘西化的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保留中国传统的方法存在,而且也许比她的方法更有远见,长远效果更佳。

迪斯尼乐园是什么?

中国孩子学《弟子规》和孝悌忠信,美国孩子从Disney学做梦和花钱买好梦一日游,这就是区别。其实两种教育方法各有利弊,但是从道德角度确实中国的教育方法更胜一筹。

除了赚钱以外,迪斯尼公司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强大的宣传机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千千万万美国青少年的价值观,迪斯尼就是针对美国少年儿童的中宣部。在迪斯尼的动画片当中你能看到非黑即白的善恶标准,简单的因果报应,公主与王子的童话,没心没肺的轻松搞笑,这些恰恰就是美国人价值观。

迪斯尼乐园是这个世界唯一一个把记忆当作商品买卖的地方。用Disney自己员工(Herbalife CEO,Michael Johnson,前任Disney高管)的话说,

Disney制造故事,贩卖故事

动画片与电影的童话是虚假的,但是却能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为了赚钱,又人造出一个童话世界让小孩身临其境,去亲身体验影片的童话故事。用金钱来圆一个梦,一个童真,无邪与美好的梦。对小孩子是圆梦之旅,对掏钱的大人却往往是噩梦之旅,往往是交了不菲金额的钱,却是要忍饥挨饿排长队,毫无享受了服务的感觉,见2018年2月的新闻标题:迪士尼切莫成为上海雪乡

和睦=>能力

家庭的和睦来自爱和耐心,成长在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会被赋予一种较强的社交能力。

According to BusinessInsider: Foursquare founder克罗利出生在一个非常和睦的家庭环境中,这让他从小就感觉到任何事情都非常有趣。当在教堂做礼拜时,克罗利就与兄弟姐妹们进行比赛,观察在每个人在《Peace Be With You》期间能够抖动了多少手指。“我们各自说出自己观察的数字,比如‘噢,我抖动了6次’。我们家最高的记录好像是15次。”